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当代大学生离传统文化有多远呢?通过对一些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和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发现:
(一)大学生肯定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对其未来充满信心。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他们拥有更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样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会保持自身的内涵,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矛盾。
(二)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单一且效果不理想。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育,这与中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在中学时代,作为承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语文和历史课是学生必修课,因此许多学生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获得了大量此类知识。同时,课外阅读、媒体等选项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与近年来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和课堂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另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学生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他们可以在网上获得相关知识。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未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这就为大学生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大学生将这种兴趣化作动力,去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感兴趣的,但这种兴趣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没有把兴趣内化为行动。可见,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和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民众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最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轻视传统文化,势必难以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传传统文化教育,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传统文化的风气。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还需要改革与创新
缺乏大众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增加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尽量呈现生动的史实,避免将中学历史教材变成大学历史教材的压缩本,使之更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其次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材料,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并改革考试方式,使之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目的结合起来。
第三,重视传媒在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地担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新闻媒体要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要介绍和宣传一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速中国传统文化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转型。同时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在大学生中广泛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处都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韵味。
第五,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要主动参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讲座、研讨会、文化沙龙、传统文化艺术展览、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是看他手里有多少证书或掌握多少技术,一国的文明程度重要的也不光是看他们的经济有多发达,而是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一个开放自信的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绝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才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切实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大学生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